伊莉討論區

標題: Phalaenopsis difformis 羽唇蝴蝶蘭 [打印本頁]

作者: dream1123    時間: 2021-2-26 07:25 AM     標題: Phalaenopsis difformis 羽唇蝴蝶蘭

Phalaenopsis difformis  羽唇蝴蝶蘭
一、前   言
羽唇蝴蝶蘭是相當小巧有趣的蘭花,在非開花期時,在植株型態像蝴蝶蘭,在開花時,它的花只有指甲大小,花形一點都不像蝴蝶蘭,特殊鬚狀對稱唇瓣,唇瓣中央裂片赤褐色並開裂成羽狀,宛如禽鳥展翅,也是它曾被歸為羽唇蘭屬原因,直到2014年才將它歸在蝴蝶蘭屬中,此一分類是根據分子生物遺傳來分類,若在以往根據型態分類很難想像它會歸在蝴蝶蘭一屬,但俗稱還是習慣稱它為羽唇蘭,此花台灣曾有人引進,它的花若沒有用放大鏡觀看,看不出其它特殊花形,只有一些喜歡收集特殊蘭花會收集,下面就來介紹這特殊如羽毛的花形蝴蝶蘭。
二、羽唇蝴蝶蘭   Phalaenopsis difformis
羽唇蝴蝶蘭又稱羽毛唇蘭花、喜馬拉雅鳥唇蘭花,在泰國被稱為Soi Thong,意為金鍊,在越南語被稱為Lan môi chim mép rèm意是帶有窗簾邊緣的唇的蘭花,英文通稱為”The Dark Brown Phalaenopsis”意思是黑棕色蝴蝶蘭,最早在1833年丹麥植物學家納撒尼爾(Nathaniel Wallich)在擔任加爾各答植物園主任時,該園在尼泊爾所收集到的標本,由納撒尼爾最先命名,隨後該標本送至邱園(KEW)植物標本室,由英國植物學家約翰·林德利(John Lindley)依納撒尼爾的命名進行描述,學名為’Aerides difformis’,種小名’difformis’在拉丁名為不同差異的意思,是指它特殊唇部形狀,當時是歸在指甲蘭屬(Aerides)中。
在1863年英國業餘植物學家傳教士查爾斯‧派瑞許(Charles Samuel Pollock Parish)在緬甸茲韋加賓山(Kwekabaw)發現了約翰·林德利(John Lindley)所描述’Aerides difformis’的蘭花,發現林德利所描述的物種可能略微錯誤,他將標本寄給了約瑟夫·道爾頓·胡克爵士(Joseph Dalton Hooker),請求胡克重新描述此物種。這是此物種第一次在緬甸發現。
在1889年法國傳教士,探險家和植物學家尚·瑪麗·德拉瓦(PèreJean-Marie Delavay)在中國雲南採集到新種蘭花標本,將其連同一起收集植物標本送至法國巴黎的國立自然史博物館標本室收藏,在1896年由法國植物學家阿基里·尤金·菲內特(AchilleEugèneFinet)命名描述為’Ornithochilus delavayi’ (德拉瓦羽唇蘭)。後經其他植物學家鑑定是羽唇蘭’Ornithochilus difformis’同義名。
在1919年德國植物學家弗里德里希·理察·魯道夫·施萊希特(Friedrich Richard Rudolf Schlechter)將’Aerides difformis’移入羽唇蘭屬(Ornithochilus)中,屬名’Ornithochilus’在希臘語中ornis表示鳥,而cheilos表示花的唇。基於鳥狀的唇瓣。這也是現在稱此物種被稱為羽唇蘭名稱的由來。
2014年由德國植物學家亞歷山大·科蘭(Alexander Kocyan)和荷蘭植物學家安德烈·舒特曼(André Schuiteman)依據分子物技術將羽唇蘭(Ornithochilus difformis)移入蝴蝶蘭屬中,學名為’Phalaenopsis difformis’,蝴蝶蘭屬在分子生物技術進步,在分類學上不再以形態進行分類,藉由分子生物來對物種系統發育來進行分類,蝴蝶蘭屬(Phalaenopsis)在2014年經歷大變革,蝴蝶蘭屬囊括以前的朵麗蘭屬 (Doritis )、濕唇蘭屬(Hygrochilus)、金氏蘭屬 (Kingidium)、袋距蘭屬 (Lesliea)、象鼻蘭屬 (Nothodoritis)、羽唇蘭屬(Ornithochilus) 以及名護蘭屬 (Sedirea)。
羽唇蘭有一變種,在1994年在婆羅洲京那巴魯山發現此一變種,由英國植物學家杰弗裡·詹姆斯·伍德(Jeffrey James Wood)和安東尼·蘭姆(Anthony Lamb)及馬來西亞植物學家潘秀珍(Phuay Soo Shim)共同描述命名為’Ornithochilus difformis var. kinabaluensis’變種名是婆羅洲京那巴魯山產的意思,而在2014年隨著羽唇蘭(Ornithochilus difformis)移入蝴蝶蘭屬內,此變種隨著移入蝴蝶蘭屬內,學名更改為’Phalaenopsis difformis var. kinabaluensis’。此變種特徵具有綠黃色萼片和花瓣以及純白色的唇,中裂的纖維化過程較短。更明顯的,狹窄的翅膀狀的側裂;較小的龍骨狀瘤狀體;和較短的,通常不彎曲的支線。
三、分  類  學
1.最早在1833年由丹麥植物學家納撒尼爾(Nathaniel Wallich)命名,而英國植物學家約翰·林德利(John Lindley)進行描述,學名為’Aerides difformis’並發表在《蘭科植物的屬和種》(Gen. Sp. Orchid. Pl.)一書中。同時在1833年林德利以’Aerides difformis’為模式種,建立指甲蘭屬羽唇蘭節,學名為‘Aerides sect. Ornithochilus’,並發表在《蘭科植物的屬和種》(Gen. Sp. Orchid. Pl.)一書中。
Aerides(指甲蘭屬)是在1790由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和植物學家若昂·德·洛雷羅(Joãode Loureiro)所建立的,屬名’Aerides’是希臘文grer空氣,eide來自的意思,此屬首次建立後對於當18世紀植物學家來說,具有相當意義,對蘭花附生特性有更清楚定義,它反映了整個熱帶亞洲該屬的廣泛存在。許多其它屬物種移入此屬中,在經過二個世紀後,此屬在分類定義上有更明確特性,特殊的圓柱,嘴唇和骨刺形態的組合為一般的解剖術提供了有用的診斷特徵。現在此屬中物種又有許多被移出或被列為某物種同義名。
2.在1883年由英國植物學家喬治·邊沁(George Bentham)和約瑟夫·道爾頓·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以指甲蘭屬羽唇蘭節’Aerides sect. Ornithochilus’為模式種,建立了羽唇蘭屬(Ornithochilus)並發表在《植物屬》(Gen. Pl.)一書中。
在1919年由德國植物學家弗里德里希·理察·魯道夫·施萊希特(Friedrich Richard Rudolf Schlechter)將’Aerides difformis’移入羽唇蘭屬(Ornithochilus)中,學名為’Ornithochilus difformis’並發表在《蔬菜物種新物種,貝赫弗特的種類》(Repert. Spec. Nov. Regni Veg. Beih.)。
3.羽唇蘭(Ornithochilus difformis)在之後,曾在1951年被中國植物學家唐進和汪發纘移到肉唇蘭屬底下,學名為’Sarcochilus difformis’並發表在《植物分類學報》((Acta Phytotax. Sin.)一書中,但這並沒有被其他植物學家接受,還是保留原來在羽唇蘭屬底下的物種。
同樣在1984年由越南植物學家阮天班(NguyênTiênBân)和Duc Huyen Duong將其移到船唇蘭屬(Trichoglottis)底下,學名為’ Trichoglottis diformis’並發表在《泰伊阮(越南) 植物誌》(Fl. Taynguyen.)一書中,這也沒有被其他植物學家接受,後被列為羽唇蘭(Ornithochilus difformis)同義名。
4.在2014年蝴蝶蘭屬(Phalaenopsis)發生變革,由亞歷山大·科蘭(Alexander Kocyan)和安德烈·舒特曼(André Schuiteman)依據分子物技術將羽唇蘭屬(Ornithochilus)移入蝴蝶蘭屬中,Ornithochilus屬成為蝴蝶蘭屬同義名,同樣羽唇蘭(Ornithochilus difformis )也歸入蝴蝶蘭屬內,學名為’Phalaenopsis difformis’(羽唇蝴蝶蘭),此分類沿用至今。由於羽唇蘭屬特殊羽狀唇瓣,分類上將其列為蝴蝶蘭羽唇亞屬,羽唇蝴蝶蘭的亞屬學名為’Phalaenopsis difformis SUBGENUS Ornithochilus 。
5.羽唇蘭在1994年婆羅洲京那巴魯山發現此一變種,由英國植物學家杰弗裡·詹姆斯·伍德(Jeffrey James Wood)和安東尼·蘭姆(Anthony Lamb)及馬來西亞植物學家潘秀珍(Phuay Soo Shim)共同描述命名為’Ornithochilus difformis var. kinabaluensis’(京那巴魯變種),而在2014年隨著羽唇蘭(Ornithochilus difformis)移入蝴蝶蘭屬內,此變種隨著移入蝴蝶蘭屬內,學名更改為’Phalaenopsis difformis var. kinabaluensis’。此變種特徵具有綠黃色萼片和花瓣以及純白色的唇,中裂的纖維化過程較短。更明顯的,狹窄的翅膀狀的側裂;較小的龍骨狀瘤狀體;和較短的,通常不彎曲的支線。
Phalaenopsis difformis var. difformis  茲將此同義名列於下:
Heterotypic Synonyms:
Ornithochilus fuscus
Ornithochilus eublepharon
Ornithochilus delavayi
Vanda doritoides
Ornithochilus doritoides
Phalaenopsis difformis var. kinabaluensis  茲將此同義名列於下:
Ornithochilus difformis var. kinabaluensis
Ornithochilus kinabaluensis
四、生    態
羽唇蝴蝶蘭(Phalaenopsis difformis)分布於印度阿薩姆邦,喜馬拉雅東部,尼泊爾,喜馬拉雅西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老撾,中國中部和南部,越南,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常生長於海拔山地580~1800公尺森林中,濕潤,長滿苔蘚,混交和針葉林的舊粗糙的苔蘚樹枝上。
植株小型,生長熱到涼環境,單莖附生類蘭花,莖長約2~4公分,莖連同葉鞘粗約1公分,著數枚葉,淺綠色,通常不等側的倒卵形或長圓形。長約7~19公分,寬約5.5公分,先端急尖而鉤轉,基部楔狀收窄;葉鞘緊抱莖,花序側生於莖的基部和從葉腋中發出,常2~3花梗,總狀花序,長約20~45公分,弓形到下垂,遠比葉長,分枝或不分枝,疏生許多花;花序柄具2-4枚長約0.3公分的鱗片狀鞘,花梗和子房黃綠色,長約1公分;花開展,黃色帶紫褐色條紋,萼片和花瓣稍反折;中萼片長圓形,長約0.5公分,寬約0.2公分,先端鈍,具4條紫褐色的條紋,側萼片斜卵狀長圓形,等長於中萼片而較寬,先端鈍,具4條紫褐色條紋,花瓣狹長圓形,長0.4公分,先端鈍,全緣或邊緣稍不整齊,具3條紫褐色條紋;唇瓣褐色,較大,3裂,基部具短爪,側裂片近直立,半卵形;中裂片錨狀,朝蕊柱彎曲,基部具爪,邊緣撕裂狀並且向上翹,兩側具外彎的裂片,頂端的裂片較大,近三角形,其先端鈍,而其背面稍呈喙狀,唇盤中央具1條紫紅色、呈三角形隆起的肉質脊突;距長約0.4公分,向前彎,中部至末端淺黃色,其餘紫褐色;距口前端具1個帶絨毛的蓋,其後有1個厚的瘤狀體;蕊柱紫褐色,長約0.2公分,前面兩側具毛;蕊喙大,2裂,鉗狀,先端內彎;藥帽前端收窄呈先端鈍的三角形;粘盤柄倒卵狀楔形,粘盤比粘盤柄的基部寬。花期5~7月,偶而冬季開花,氣息淡而香甜,似有若無,無形間勾勒出別樣的氣韻。
羽唇蝴蝶蘭台灣園藝上有人引進,數量不多,花小而特殊,不算美麗,只有喜歡收藏特殊花形的人才會種植,可板植或盆植,照顧方式比照蝴蝶蘭,容易種植。
圖一:羽唇蝴蝶蘭(Phal. difformis)(一)
圖二:羽唇蝴蝶蘭(Phal. difformis)(二)
圖三:Phalaenopsis difformis var. kinabaluensis
圖四:羽唇蝴蝶蘭(Phal. difformis)(三)
圖五:羽唇蝴蝶蘭(Phal. difformis)(四)
[attach]134444350[/attach]
[attach]134444353[/attach]
[attach]134444354[/attach]
[attach]134444357[/attach]
[attach]134444359[/attach]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46.wahas.com/) Powered by Discuz!